缅甸,这个拥有全球第四大面积的国家,却让它的新首都——内比都,成为了一个空无一人的“鬼城”。即使在15年的时间里,花费了巨额资金打造这个首都,但它依旧未能吸引到应有的人流与生气。如此巨大的反差,令人不禁要追问,是什么原因让这个雄心勃勃的首都变成了一座死寂的城市?
仰光,曾经的缅甸首都,位于东南亚最大河流——伊洛瓦底江的怀抱,面向浩瀚的印度洋,凭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,仰光无疑是缅甸的“风水宝地”。早在19世纪,眼光独到的英国殖民者便敏锐地看中了这片富饶的土地,他们在这里修建码头、设立银行、开办仓库,把仰光港口发展成了世界顶级大港之一。米、木材、宝石等贸易商品源源不断,仰光的经济迅速腾飞,成为当时全球繁忙的大港口之一,航行中的商船在港口边川流不息,汽笛声连绵不断,活力四射。
不仅如此,英国人也把仰光打造成了他们的“文化中心”,欧式建筑拔地而起,与周围的热带景观和谐融合,独具异国情调。为了推广英国的文化,仰光不仅建立了学校、博物馆,还成立了缅甸的第一所大学——仰光大学,为缅甸的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。那时候的仰光,无论从经济、文化还是人文底蕴来看,都显得极为繁荣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随着二战结束后,缅甸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,仰光作为旧殖民地的象征,自然也承担了新生缅甸的政治和经济责任。但谁曾想到,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21世纪初竟然被军政府从首都的宝座上“抛弃”。
事情的根源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军政府上台。缅甸军方虽然在战场上久经沙场,但在治国理政方面经验匮乏。经过一系列的政权更替后,缅甸的经济一度陷入困境,民众的愤怒情绪与日俱增。加之国内政治局势的不断动荡,反对势力在仰光频繁爆发,游行示威、爆炸袭击事件此起彼伏,令缅甸政局岌岌可危。军政府开始觉得,仰光的位置过于暴露,容易成为反对派和外敌的攻击目标。
于是,他们决定把首都搬到中部山区的一个小地方——内比都。这座城市位于偏远山区,地势险要,周围几乎没有人烟,远离外界的目光,正好为缅甸军政府提供了一个“天然的军事堡垒”。内比都的面积巨大,是仰光的六倍,总面积达到7085平方公里,是全球面积第四大的城市。与其周围的群山相依,内比都成为了理想的防守阵地,且方便政府在该地区调动军事力量和控制局势。
军政府迅速投入巨额资金,在这片荒山野岭中建设了一座现代化都市。宽阔的街道可以容纳多达20辆车并排行驶,气派的政府大楼、动物园、佛塔、高尔夫球场等一应俱全。看上去,内比都的建设堪称宏伟,但现实却与理想相差甚远。
2005年,缅甸军政府决定正式迁都,然而,老百姓对此并不买账。政府部门搬迁了,公务员和军队也陆续进入新首都,但普通百姓却依然死守在仰光,不愿迁至荒凉的内比都。这座新首都虽然设施齐全,气派十足,却空无一人,除了军人和公务员,几乎看不到普通百姓的身影。那些崭新的高楼大厦空空如也,宽广的道路上车辆稀少,商场与店铺大门紧闭,寂静无声,仿佛是一座被遗弃的城市。
为了填补这个尴尬局面,军政府甚至复制了仰光的一些标志性建筑,如大金塔和苏雷宝塔,试图给这座城市带来些许“生气”。然而,这一举措并未带来多少效果。对于这一切,外界早已看清楚了军政府的真正用意。表面上,政府宣称迁都是为了缓解仰光的拥堵和环境污染,同时带动内陆地区的发展,实现均衡富裕。但事实上,军政府迁都的根本原因显而易见,那就是“安全”问题。
仰光作为缅甸的经济心脏,人民思想活跃,容易引发民众的抗议和反叛。相比之下,内比都地理偏远,信息闭塞,民众思想相对单纯,更易于管理,能让军政府更加轻松地掌控全局。最重要的一点是,军政府拥有庞大的资源,像木材、宝石、矿产等,这些资源为他们提供了充裕的资金,使得他们能够将其用于为自己打造一座“安全屋”,而这座“屋子”也成了他们巩固政权的工具。
然而,事与愿违。搬到内比都后,缅甸的经济并未如预期般飞速发展,反而因为远离经济中心,内比都的建设愈加滞后,发展远远赶不上仰光的步伐。更糟糕的是,民众对军政府的抗议情绪日渐高涨,迁都反而成为了民众愤怒的导火索,各类抗议活动屡见不鲜,令政府更加头疼。
今天,缅甸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,仰光仍旧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和文化中心,而内比都则成为了一个冷清的“鬼城”,隔绝在外,静静地伫立着。至于未来,缅甸会如何发展?仰光和内比都又会变成什么样子?或许,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。
发布于:天津市自信阳光配资,配资网上开户论坛,可以加杠杆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