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,这座海风咸湿、浪声缭绕的城市,总像是一个随时能让人沉入旧梦的地方。街巷的红砖白石,骑楼下的檀香与茶香,藏着无数故事。而在这味觉的江湖中,有一枚小小的圆饼,酥皮层层,馅心绵软,看似平常,却裹着百年岁月的余温。它并非寻常糕点,而是闽南饮食的缩影——厦门馅饼。
说馅饼,先得说它的命运。馅饼从不是一蹴而就的点心,它的身世与战火、商贾、茶楼皆有牵连。据传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夕,厨师以绿豆、猪油制成饼点慰劳将士,士气顿时高涨。那带着铁血之气的小饼,随着商船的帆影进入市井,在鼓浪屿的烘焙坊里慢慢被琢磨成了风味经典。至清光绪年间,邓央仔夫妇开设“庆兰斋”,让原本街头叫卖的小吃一跃成为细致茶点,厦门馅饼的雏形由此定型。1956年,鼓浪屿多家糕点作坊合并,汇百家秘方为一炉,“鼓浪屿馅饼”的名声从此传遍南北。
若问一块馅饼为何能历久不衰,答案藏在手艺人日复一日的坚持中。面粉精选山东上等,猪油以二层猪板油炼制,代水入面,反复擀压至薄如蝉翼,才能在烘烤时做到“触齿即碎”。馅心讲究更甚:绿豆需泉水浸泡八时辰,再蒸、去壳、研磨,与冰糖、猪油慢火熬制,糖膏必须软糯到能裹刀刃而不失清甜。翻烤两次,一定要看准色泽,那种金黄不焦、内里湿润的火候,全凭师傅眼力。这三十余道工序,看似繁琐,却在细微之处见匠心。
展开剩余59%厦门馅饼的味道,不止甜一味,也非全是咸香。甜饼以绿豆沙为底,清凉绵润,最宜佐铁观音;咸饼包入肉丁,鲜美油润,是工夫茶桌上的知己。创新的椰丝馅饼带着南洋风情,黑豆馅饼则别有健康意味;莲蓉蛋黄酥的沙质蛋黄和红豆沙蛋黄酥的甜咸交错,更显味觉层次。随着时代变迁,低糖馅饼应运而生,让人们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,心中无惧负担。
然而,馅饼的意义并非全在味觉,它更是闽南人记忆的符号。茶摊之上,一壶浓茶、三两馅饼,是旧厦门人最平常的下午。春节的贡桌,清明的食盒,总少不了它圆润的身影。那是家族的团圆之意,是甜润的生活盼头。漂泊海外的华侨归乡,也总要带上几盒馅饼,将乡愁化作舌尖一抹香甜。2022年,“鼓浪屿馅饼制作技艺”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传承人坚持古法手工,让这枚饼在钢铁轰鸣的时代仍留有人情味。
今日的馅饼,不仅是中山路骑楼下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,也早已跻身米其林指南,成为东方甜点的代表。它是时间与匠心共同雕刻的作品,更是一方土地的文化见证。愿这份香甜与酥脆,跨越时代流转,继续温暖更多人心;也愿厦门这座海上花园,和它的馅饼一道,历久弥香。
发布于:山西省自信阳光配资,配资网上开户论坛,可以加杠杆的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